《成都中医药大学报》

李瑛: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传播针灸奥秘

□ 全媒体中心 李思雨 曹均露

时间:             查看:20   

人物名片:李瑛,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其团队的研究成果“针刺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临床研究”入选“2022 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围绕功能性胃肠疾病、慢性紧张型头痛、偏头痛、慢性荨麻疹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 10 项,在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90余篇。2022年获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上下求索 探寻针灸奥秘李瑛教授在针灸的优势病种研究中,围绕针刺改善慢性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能否持续6月以上的难题,探寻了三年,纳入218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了中医针灸中“得气”的概念,首次在研究中探索了传统中医理论中“得气”与“不得气”的差异。该研究在《Neurolo?gy》上成功发表,入选“2022 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将中医理论转变为更加科学的语言向世界传播。李瑛教授的学生——针灸推拿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倩华副教授提到,“李瑛老师的成功,是国际上一流的学术成功,不仅对团队有振奋作用,也给了所有科研工作者正面积极的鼓舞,使更多人愿意投入进去”。

“中医发展几千年,临床的疗效都是看得见的,我们都知道针灸的有效性,但想要提升中医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我们需要更多、更广的临床研究证据”,李瑛教授这样说道。目前国内越来越多如李瑛教授一般的中医药学者们纷纷投入科研事业,在守护中医药文化的同时,逐步让中医药被世界认可、接受。济世仁心 守护临床战线科研来源于临床,李瑛教授对针灸优势病种的研究均基于临床真实病例。作为医者,李瑛教授怀揣仁爱之心,她眼里看到的是每一位患者本身,而不仅仅是患者的病证。“对病人的关心关爱不仅仅停留在扎针的时候”,李瑛教授会在治疗结束后亲自为行动不便的高龄患者躬身拿鞋,会为患者设身处地考虑,搭毛巾使患者在针灸的过程中避免受凉。曾有患者在接受了她的治疗后,对她说:“李老师,我在其他地方都很难扎到你这样的针。”怀揣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李瑛教授在临床上,见微知著,更加深入对于针灸治病的研究。她曾在临床中遇到一位脚部水肿的 99 岁高龄老年患者,仅凭针刺阴陵泉和足三里两个穴位,便使患者水肿症状明显减轻。让李瑛教授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引发了她深入的思考,可以说临床给她提供了科研角度,更让她感受到针灸的魅力。

正是凭借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所得出的宝贵经验,让她的科研有了扎实的基础,怀着一颗仁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不仅是她科研的灵感来源,更是她坚持钻研的动力。亦师亦友 指引学生成长深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李瑛教授对后辈寄予了厚望。她强调,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一脉相通。一位合格的中医医生,不仅要学会治病救人的一技之长,也要有科研上的目标,更要能接力保护、传承、发展传统中医药这一艰巨任务。

在临床上,李瑛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与疾病着想,将学习成果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当中。在科研上,她鼓励本科生早一点从事科学研究,学校历来有面向本科生的科研课题,她本人也有对本科生敞开大门的项目,她认为这是一项特别好的措施。她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不分家,只有做响了科研,才能把我们的中医文化传播给全世界听。对于人才培养,李瑛教授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计划性+自律性。首先,她提倡学生早早地做好学业规划,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有目标,更有动力。其次,要高效地落实计划,健康自律地面对生活。她反对死读书,支持把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当然也要适当地放松,学生在高效率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时,也要拥有一个自律的生活,做到成就+开心两不误。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李瑛教授为雏鹰添翼助翱翔时,也与学生殷殷似友亲。郑倩华副教授谈及李瑛教授时一度湿润眼眶,“老师非常地正向积极,每一件事都会用心做,做到最好最极致,她热情阳光的态度也会助我们扑灭畏难拖延的情绪”。

黑发积霜织日月,李瑛教授在从教以来的不同岗位上,克勤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用她的精神感染人,做好科研、做好医生、做好老师,为她所热爱的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传播针灸的奥秘。

成都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92次访问,全刊已有1067574次访问